中读

01 领读丨情绪是一位信使,带着重要的信息而来

作者:陈赛

2019-05-08·阅读时长6分钟

19744人看过
“每一种情绪,包括很多负面情绪,都是有目的的。”

01 领读丨情绪是一位信使,带着重要的信息而来

9.28MB
00:0010:08

大家好,我是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陈赛。

我采访过这样一个姑娘。她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来到北京,在一家童书出版社工作。这是她很喜欢的工作,也是她能够胜任的工作。她喜欢孩子,喜欢故事,大学时毕业论文写的是《长袜子皮皮》。但她有一点完美主义的倾向,什么都想做到最好,工作的压力渐渐变得难以承受。

渐渐地,她晚上不睡觉,吃不下饭,上班上一天,什么都写不出来,基本上处于怠工状态。她每天给不同的朋友打电话,处于一种极度的倾诉状态。有一天,她给弟弟打了36个电话。

她本来是一个很开朗、很负责任的女孩子,这种转变自然遭到了很多怀疑的目光。公司以为她是想跳槽,同事开始指责她的不负责任。她的自我怀疑也越来越深:“一开始,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你觉得很气愤。很多人指责你的时候,你就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这样。我是不是真的挺自私的?”

一个礼拜里,她瘦了10 斤。后来,就渐渐有了自杀的念头。当她的家人终于决定将她送去精神专科医院的时候,她已经处于呆滞状态,两眼无神,每天只做一个事情,拿着手机看电视。网络一断,立马要跳楼。医院的诊断是重度抑郁症。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想,活着有没有意义,而不是我这样想,是病态的,还是正常的?直到我真的好了,对生活有希望了,吃饭也香了,也想念周围的人的时候,我才会这样想,原来那段时间我是生病了。”

当她从疾病中走出来,她仍然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会生病?正常的悲伤与病态的抑郁之间,界限到底在哪里?”

去年4月,中国卫生部发布了一个全国性大样本的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其中心境障碍患病率是4.06%。按照中国13.8 亿人口换算,这个数字相当于5600万人。而且,4.06% 是12 个月的患病率(过去12 个月有没有得过抑郁症),如果按终身患病率(有生以来有没有得过抑郁症),数字则会变成7.37%,相当于1 亿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部一共进行过三次大样本的精神障碍流行病调查,之前两次调查得出的心境障碍患病率的数据都不过万分之几。为什么短短三十年,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人数有如此惊人的增长?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到底什么是抑郁症?

首先,抑郁症有着深刻的生物学根源。就像糖尿病一样——荷尔蒙和化学反应失控是这两种疾病的共同特征。遗传因素、脑部结构的损坏,或者早年的病毒感染等等,都可能是发病的原因。

第二,抑郁症同时是一种心理疾病,涉及某种自我认知的失常,也许是童年经历留下的创伤,也许是后天经历的一些灾难性的打击,内心情感冲突逐渐升级为巨大精神损耗。

第三,抑郁症是一种文明病,是现代化的、工业化的、城市化的生活方式的副产品。进化的本意并不是让我们过这种久坐的、室内的、孤立的,吃快餐的,睡眠不足的现代生活。

我采访过一个美国考古学家,他主要研究狩猎采集者。他说,在之前99%的历史里,人类都是作为狩猎采集者存在的。我们的祖先有一些很不错的生活经验可以教给现代人。比如,他们没有什么欲望的负担。他们有着长期而稳定的关系。他们每天为生存奔波,也享受充分的日照和睡眠。所以,他们从不得抑郁症。

到底如何解释抑郁症呢?

一位心理学家说,抑郁症更像是“发烧待查”——一个人发烧了,但未经检验,并不知道发烧的原因是什么。即使最有经验的精神科医生,也只能依靠问诊,根据症状的表象得到一些主观性的判断。但对每一个病人而言,这个标签背后都是一种具体的痛苦,如果不能真正深刻理解它的痛苦和可能的原因,就无法真正更有效地帮助他们。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情绪出了问题。抑郁症最核心的症状就是持续的情绪低落。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漫天的雾霾,也许是因为某个嫌恶的眼神,也许是因为某句伤人的话语,或者是突然回忆起某件遥远的往事,持续几分钟,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都有可能。

有时候,我们还会感到悲伤,悲伤到落泪。谁不曾悲伤呢?对于世间大大小小的不幸,无论个人的,还是普遍的,悲伤都是一种自然、合理的反应。我们人生中最想要的东西常常是彼此冲突的,渴望安全又想要冒险;想要财务自由,却不得不受制于人;既渴望人情温暖,又害怕受限于社会的期待与要求;想要美食、舒适,又希望保持苗条、健康。

但有的时候,我们跨过某个临界点,就陷入抑郁症的无边深渊。当然,从抑郁情绪到抑郁症的转换,很少是无缘无故的,比如“失去”就是最常见的心理触发因素,失去食物、失去伴侣、失去工作、失去爱人……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女孩的困惑,悲伤与抑郁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当我们从悲伤向抑郁滑落时,有什么可以作为警示的征兆吗?我们应该如何觉察和处理日常生活中情绪的各种起落变化?

▲人的“喜怒哀乐”四种情绪

其实,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里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喜、怒、哀、乐、惧等等。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每一种情绪,包括很多负面情绪,都是有目的的。

比如,愤怒会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会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被启用,促使我们采取行动,并且常常可以激发决心和创造力。悲伤会让我们放慢脚步,敞开心怀,相信他人并容忍自己的脆弱,因为这样才能从失落中学习、疗愈和回复。恐惧表示有危险,它会激发自动化的保命反应,保护我们不受伤害。

心理学家将“情绪”定义为“驱动行为向正确方向展开的内部信号”。听起来很复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日常的体会——当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就会愿意做点什么事情,比如跟朋友出去玩;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不想动弹,想缩回去。可以说,情绪是行动的组织者和调节者。

不仅人类如此,动物也是如此。在一个时间、资源和行动力都有限的世界里,进化出这样一个机制对生存来说是很重要的,它鼓励一个有机体努力追逐可行的目标,也确保它不做无谓的努力。一只熊如果在一个干涸无鱼的水塘里浪费太多时间是会饿死的。

科学家发现,在动物身上,抑郁症从轻到重整个谱系都有。动物同样经历与人类抑郁症患者相似的荷尔蒙变化,包括类固醇分泌过高,免疫系统受抑制。更重要的是,抑郁症动物的生物钟(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的昼夜节律)也如此紊乱,出现与人类抑郁症患者相似的体温和觉醒周期的不规则。

当然,与动物相比,人类与情绪系统的关系更复杂。因为我们可以选择根据情绪行动,或者选择隐藏、抑制、或者无视情绪。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继续追求一个正在失败的目标,其结果就是人定胜天的意志与古老的情绪系统之间的对峙。为了解决争端,情绪系统该怎么做呢?

它可以关闭动机,不仅一个动机,而且一系列动机。最终,当情绪系统胜利的时候,会导致动机的全面崩溃,包括疲倦、迟钝,到最后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干。在一个房间里,床是行为冻结最自然的场所,而躺在床上的人,不是因为缺乏动机和目标,而是动机过于强烈,以至于情绪系统就像一个黑洞,最终吞没了所有的动机,使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完全爬不起床来。

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罗滕伯格(Jonathan Rottenberg)在《深度:抑郁症的进化起源》(The depth: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of depression)一书中提出的“动机黑洞”。他从进化的角度提出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抑郁症是一个人类动机的黑洞。这种假设听起来既陌生又矛盾,却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抑郁症流行的起源,以及为什么它一旦生根就这么难缠。


▲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罗滕伯格《深度:抑郁症的进化起源》封面图

而且,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既然低落情绪是进化选择的结果,消除它不仅不可能,而且很危险。这样一个进化的视角,要求我们耐心、明智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容忍一定程度的抑郁,学会倾听抑郁告诉我们的事情,按照符合进化本意的方式生活。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学习倾听和觉察情绪呢?情绪的变化与日常生活中哪些压力有关呢?当我们发现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悲伤、恐惧正在滑向危险的方向时,又应该如何调试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的课程。

如果您喜欢本节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陈赛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21个推荐 粉丝403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如何管理你的情绪?

走出消极的心理辅导课

20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