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找工作比本科生难,读博还有用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08-27·阅读时长17分钟

55人看过
学历确实不是一切,但它肯定能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见识和能力,只要你能证明它。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维舟

中国家长总有一个执念:“孩子能读书总是好事”;但现在可能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学历不见得越高越好”。

陕西省发布的《普通高校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全省博士的去向落实率为76.68%,本科生反而有81.19%;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24年硕博士生的offer获得率从上一年的56.7%大幅下滑至44.4%,首次低于大专和本科生,学历相对最低的大专生反而是最容易就业的。

假如一位今年新毕业的博士曾经是冲着就业升的学,就会发现自己处境的尴尬:2019年本科毕业时,他担心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不够,想着考研可以再上一层楼,等到三年硕士读完,就业形势已经相当严峻,于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加码,又读了三年博士,不料现在读完出来一看,找工作比本科生还难。

为什么高端人才反而更难吃上饭?这说来就话长了。

对用人单位来说,应聘者的学历本来就不见得越高越好,因为关键之处在于人才与岗位的适配度。尤其在经济下行之际,很多公司都正竭尽全力节省人力成本,此时他们要的不是高学历人才,而是“来了就能做”的廉价劳动力。

十年之前,哪怕是一些三甲医院,只要是博士入职就直接聘中级(主治医师),不用考试,聘完中级满2年有论文就可以晋升副高,晋升完副高就可以单独带组做手术——也就是说,最快工作2年,多了也就3-4年就单独带组了。他们晋升快,但实践不足,要论怎么和病人打交道,就未必比得上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了。

医疗卫生领域当然只是一个缩影,但其余行业也大抵如此,尤其是那些实践性很强的行业。多年前,我一位朋友在广告公司实习后,跟老板说自己要去考研,老板一听都笑了:“我都不知道广告还有什么好研究的。”广告创意处于不断变动的潮流前沿,一个博士或许做了不少相关的学术研究,但那和实践几乎是两码事,他来了能做什么?

《重启人生》剧照

本来,博士所着眼的就不是实际工作技能,而是自由的学术探索——通俗地说,就是那些“窄而深”的高精尖研究。正因此,博士毕业生最适宜的去处,要么是搞学术(在高校),要么是搞科研(在企业)。然而,无论是学术还是研发,需求量本来就很小,有的公司企业甚至还要缩编,这样一来,博士生就业难免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诸如街道办这样的地方基层、中学教师这样以往似乎博士看不上的岗位,现在都成了他们争抢的目标。

从人才市场的角度来说,这背后的病根当然是供需不匹配,还严重供过于求2013年,全国博士招生人数还只有7.05万人,到2023年已高达15.33万,短短十年就暴增117%,在学博士生规模更高达61.25万。

《我的博士后老公》剧照

这么多博士,显然不可能都去高校和科研单位,只有开拓更多就业渠道才是出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去年初就曾表示,全社会对博士人才的需求还将不断增加,但博士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相对发达国家而言还不够高,暗示以后应强化博士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持续加强学术型博士培养的同时,应该大力加强专业型博士的培养,这是势在必行的。”

然而,即便在发达国家,博士就业也是个难题。在美国,1960年博士毕业生还只有9733人,到2015年已高达55006人,“大约5.5万人涌入一个每年只能吸收2万人的就业市场,还要与上一年度没找到工作的人同台竞技。还有前年,再前年……年复一年,无休无止。这是一个丑陋不堪的就业市场,一个愈繁荣就愈萧条的就业市场。”(《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其结果,正如有位博士毕业生吐槽的,“我们花了10年时间做学问,得到的却是那些学了半吊子的人所挣的一个零头而已。”

《Normal People》剧照

为什么会这样?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博士生的整个生产体系,已经成为一个自我繁衍的系统,渐渐和社会需求脱节了。太多的国内高校,之所以招收博士生,与其说是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倒不如说是为了证明学校的实力:有多少博士点,是一目了然的指标,一旦争取到就必须竭尽全力保持。在美国也是如此,博士培养项目涉及日益增加的跨学科专业,只要资金和游说到位,这些课程就能招到博士生,然而这些“非驴非马”的交叉学科研究,很难被任何一方所接纳。

一位中国台湾学者曾和我说,有太多像她这样读完博士找不到工作的博士生,相关的职位就算有机会,也大多是给海归,她有一次就不解地问导师:“既然‘土博士’很难找工作,为什么每年还在不断招?”导师的回答直率又戳心:“因为如果不招,就没人帮导师们干活了。”

博士生是导师们自由支配的“廉价劳动力”,这在学界早就不是秘密了。我妻妹读医学博士,结果发现被安排到大学附属医院里,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侪一起,担任许多基础工作,而这样一来,那家医院自己的医生就可以腾出手来搞科研。

《小世界》剧照

美国的学院评论家马克·布斯凯(Marc Bousquet)曾感慨,当下的博士生产系统是无情的,它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培养博士,却不会考虑博士自己的出路:“现在,对博士学位的正确理解是一个人学术生涯的终结。新培养的博士生作为廉价教研人员的效用一旦耗尽,就会被视为废品而遭到抛弃。”

这也促使博士生必须认清现实——而且不能等到博士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才猛然认清现实,而是必须在投身进来时就想清楚一系列问题:我究竟是为什么要读博?如果很难赢得一份教职,那我能坚持到最后吗?学术生涯可能要我投入无数精力和财力,我能否承受?学术理想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也因此,近年来一些负责任的高校老师干脆在招收博士时就“劝退”:一开始就说清楚,如果你只是想通过读博晚几年逃避踏上社会,那还是劝你别来了。

《逆行人生》剧照

至于那些做好准备求职、但时运不济的博士生,最好抛弃幻想,凭实力而非学历证明自己的才能。记得以前在《读者文摘》上看到过一个故事,未知真假,但即便不是真的,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有位年轻人在博士毕业后,面临美国经济很不景气的低谷期,很多用人单位都说不招博士,他在接连碰壁之后,用自己的本科学历去应聘,在一家小公司找到份低薪工作,从最底层干起,慢慢积累经验,也逐渐显露出超越同侪的见识和能力,老板询问他的经历时,他拿出自己的硕士毕业证,老板于是提拔他到重要岗位;不久,他再度显示出自己不但胜任、且能力绰绰有余,此时,他才向惊讶的老板出示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证。

学历确实不是一切,但它肯定能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见识和能力,只要你能证明它。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审核:同同


招聘|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发表文章5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6140人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