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1.4 怀疑 | “我错,故我在”

作者:姜宇辉

2019-08-22·阅读时长9分钟

30915人看过
本节进入笛卡尔的“第四沉思”。这个沉思的主题是“错误”,你将了解,在笛卡尔看来:错误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心灵到底为何会犯错?为什么说“我错,故我在”?理智和意志这两种心灵能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1.4 怀疑 | “我错,故我在”

24.9MB
00:0018:07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两点跟大家交待一下。第一,第三沉思我们就不读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习。因为如题目所示,这一个沉思确实大部分篇幅都在论证上帝的存在,对于有信仰的同学或者感兴趣的同学来说,这当然是哲学史上必读的一个章节。但对于咱们这个人生哲学课来说,这样一个题目确实显得有点专、有点窄了。不过同时要提醒大家的是,关于上帝存在的哲学证明,并非仅仅是神学家才感兴趣,相反,贯穿哲学史的进程,你会看到各位大哲学家们也曾给出过不同的论证。除了笛卡尔之外,当然还有莱布尼兹,斯宾诺莎等等。

第二,今天这个题目不是笛卡尔自己说的,这个是我根据第四沉思的内容所给出的一个概括。有点戏拟了“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而且说实话也不是太准确,但多少有点意思。接下来我们直接进入第四沉思的文本。

这个沉思大致分为6个部分。第1、2段还是回顾性的。第3-5段点出了这个沉思的独特主题,那就是“错误”错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的心灵到底为何会犯错?怎样有效地避免犯错?这些都是本节沉思的关键主题。第6-8段指出,我们作为人类能够犯错误,这件事其实并不违背上帝这个全知全能的造物主的意志。第9、10两段都顺理成章地解释了一下到底错误和意志是什么关系。意志这个概念的引入非常关键,也就标志着这一节沉思开始进入到核心和高潮之处。第11-15节是重中之重,解释了理智和意志这两种心灵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读柏拉图、克尔凯郭尔和柏格森的时候已经很多次接触过这个问题了,但你不妨比较一下,笛卡尔的论述到底有怎样的过人之处。最后,第16-17当然是总结。16段非常集中精辟地概括了这一节的基本思路。

先看第一部分。第1段回顾了之前的整个思路,从普遍怀疑开始,然后找到了我思这个支点,最后通过这个支点重新证明了上帝的存在。第2段还是要稍微读一下,因为里面概括了我们略过的第三沉思的基本证明。首先,我思的本质就是“一个在思维的存在”,这个意思大家已经很清楚了。那么,怎样从我思通向上帝呢?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到了我思就行了,证明上帝这一步根本是可有可无的,只是笛卡尔迫于当时的社会压力不得已而做出的一个理论“姿态”而已。这个姿态当然是明显的,毕竟,笛卡尔虽然很有思索上的勇气,但他毕竟不是斯宾诺莎或克尔凯郭尔,敢于跟宗教权威公开互怼。这么看,他还是有点怂的。

但这个问题也没那么简单。其实上帝对于《第一哲学沉思集》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论证环节。也就是说,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关键。一定要通过上帝,才能把前后的论证思路贯穿起来。第2段就把这个意思说清楚了。首先,“我思故我在”确实能够抵抗梦幻和邪恶上帝这双重怀疑,这是因为我思是“清楚明白”的本性,而且它体现出人的心灵的那种主动、独立、自由思索的力量。这当然没错,但这个力量最初是怎样展现出来的呢?没错,恰恰是在与那个强大而又无恶不做的神明相对抗的过程之中展现出来的。

之前我们已经反复读到过这个意思了:让欺骗来得更凶猛些吧!我抗得住!而且更关键的是,你越是骗我,就反而越是证明了两件事情:一,我作为“被骗者”的存在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你骗的不是一个虚无,而恰恰是实实在在的人;二,你越是骗我,就越能激发出我内心深处的反抗的力量,进而发现其实在我的心灵之中,已经有一种本原性的力量是可以独立自主地展现出来的。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思”的这个独立自主的力量其实并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完全自由的,正相反,它一定要相关于、甚至“依存于”另外一个更为强大而自主的精神才能够体现出来。这其实已经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了。也就是说,早在第三沉思之前,其实我思和上帝作为彼此相互关联的两极已经同时作为“支点”而存在。

我思,就是一个“不完全的、依存于别人的东西”,也就是一个“有限”的精神;而上帝呢,那就是一个“完全的、不依存于别人的存在”,是“绝对的”、“无限的”精神。所以,我思刚出来的时候,是为了对抗上帝,确证自身;但实际上,这有限和无限的两极并非单纯是对抗、冲突的关系,更体现出一种互补和互证。所以你看上帝是多么关键的环节。

接下来,在下面两段,笛卡尔进一步强调了上帝作为绝对的、无限的精神的两个特征。首先,如果上帝是绝对的,那么他在各个方面都应该体现出一种极致的完满性,这样一个上帝是不可能骗人的,因为欺骗不是完满,而是“缺陷或恶意”。一个本身强大的人根本不需要用欺骗这种扭曲伪装的手段,他只需要将自己的本性真实地展现出来就可以了。所以这就反驳了普遍怀疑的第二个步骤。

但接着就引出了“错误”这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一开始你会觉得“错误”这个问题的出现有点突兀。不可怀疑的、清楚明白的支点不是已经找到了吗?那还有什么必要花那么多的篇幅去“沉思”错误呢?因为正是错误这个要点引导我们重新思考我思和上帝、有限精神和无限精神之间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关系。首先,如果上帝是绝对的、无限的、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么他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造出了人这样一种不完美的、甚至从身到心处处都是瑕疵的存在呢?说得再直白一点,如果上帝真的那么伟大强大高大,那他造出来的东西怎么就那么渺小和弱小呢?

你看,人从身体结构上来说虽然很精致,但就某些感觉和运动能力而言,可能还远远比不上动物。比如,人的视力不如老鹰,人的奔跑远逊猎豹。不过,身体方面的缺陷倒也没什么,因为可以通过智力方面的发展来弥补。人的视力不行,但可以发明望远镜;人的速度不够,可以发明汽车和飞机嘛。不过,人的智力真的有看起来那么强大吗?如果真的那么强大,怎么还有那么多没办法认识的东西,那么多没办法解释清楚的奥秘,那么多无法避免的错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不是已经向我们充分揭示了这样一个麻烦重重的局面吗:看上去人类知识的大厦是如此的辉煌壮丽,但实际上却充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错误和疑点,真可说是千疮百孔啊,甚至都不用推土机,好像就用怀疑的手指轻轻一推,就马上摇摇欲坠的感觉。

那么,无限强大的上帝为什么会造出我们这些脆弱而渺小的人类呢?笛卡尔给了两个解释。第一个解释有点无聊,就是说上帝既然是无限的,那么他的真实想法就是我们这些卑微的有限的人类所无法真正理解的。甚至连猜都不应该去猜。既然我们已经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也证明了上帝是一个无限的、绝对的精神,那么他想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都是出于他自己的选择,是远远超越于我们之上的,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

这个解释除了赞美上帝,没什么实质性内容。但第二个解释就很重要了。之前我们把上帝和人作为无限和有限这两极进行对照,但你若再仔细想想,其实还有一个第三极,那就是“无”。上帝是绝对的有,极致而完满的存在,因此在他身上是没有任何欠缺和空虚之处的;既然这样,与他相对的就应该是另外一个极端,就是绝对的无,彻底的空虚。简单说,上帝是绝对的肯定,那么另一极就是绝对的否定。而作为有限精神的人不是恰好夹在有与无、肯定与否定的两极之间?人会犯错,人会怀疑,人会软弱,这些证明人不是上帝,不是无限强大的神明;但所有这些“缺陷”和“不足”又不是彻底的否定,不是把人类贬成尘埃和蝼蚁,而反倒是提醒我们认清自身的本性,看准自己在宇宙之中的地位。

是的,我的存在最终是上帝创造的,我身上的各种各样的能力最终也是上帝赋予的,这些都让我区别于、甚至凌驾于身边的万物之上,足以骄傲地作为“万物之灵”而行走在天地之间。虽然如此,我却仍然不是神,而且离神的距离还是非常非常遥远。我的身体和心灵,我的灵与肉都是极为有限的。正如生老病死体现的是我的身体的有限性,那么,怀疑和错误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我的心灵的有限性。

所以笛卡尔在第4段结尾明确说,“我所以有时弄错,是由于上帝给了我去分辨真和假的能力,而对我来说,这个能力并不是无限的。”但错误一方面体现出的是人的缺陷,但另一方面不恰恰体现出人之为人的最高力量所在?能犯错,证明我是一个有限的存在;我是一个有限的存在,这恰恰是人是为人的最根本的定义。所以,“我错故我在”这个概括其实还是有点准确的。只不过,“我思故我在”是从正面、直接地界定人的本质;而“我错故我在”呢,则是以间接的、否定的方式来“限定”人的本质;“我思故我在”展现的是人的存在的力量,而“我错故我在”划定的则是人的存在的边界。一抑一扬,一收一放,无非是从正面两个方面去描绘人的存在的全貌。

接下来直接进入第四、五两个重要部分。错误确证的是人的有限性,这个我们很清楚明白了。但是还要进一步解释一下,错误到底是怎样一种能力?作为有限的人类,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将错误作为一个动力而非阻碍呢?

这就涉及到意志这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在第9段的一开始,笛卡尔就明确界定,人的心灵之中有两个基本能力,一个是理智的认识能力,另一个就是意志的选择能力;前一个可以说是“I know ”,那么后一个就可以说是“I want”。当然,我们都知道人身上有三种基本能力,也就是知、情、意,笛卡尔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后来又专门写了一本书谈情感这三种能力,叫做《灵魂的激情》。在这本书里面,情感实际上是起到了理智和意志这两种能力的中介和协调的功能。这很重要,因为你仔细读读第四沉思的文本就会发现,人之所以会犯错,往往就是因为理智(I know)和意志(I want)之间发生了对立和冲突,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第三者介入进来摆平双方。这个第三者正好就是情感。大家一定要记得这个背景知识,因为在《沉思集》里面,实际上更为突出的是理智和意志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个矛盾体现在哪里呢?我们首先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错误到底源自哪一种能力,是理智还是意志?肯定不可能是理智,因为人的理智能力有两个金科玉律,“清楚明白”“实事求是”。“清楚明白”是标准,是尺度;而“实事求是”呢,是立场,是态度。简单说,对于那些清楚明白的东西,就应该接受下来,作为基础和原理,作为验证过的知识;但对于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暂时还看不清楚的东西,那就不应该接受,应该暂时把它们推到知识的合法边界之外。所以说,如果人的心灵里面只有理智这个能力,那是万万不可能犯错的。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如果人是一部运作良好的计算机,那就根本不可能犯错。但遗憾的是,人不是计算机,而且更麻烦的是,没有人愿意变成计算机。为什么呢?计算机就是冷冰冰地在那里计算,运转;而人就不一样,除了冷冰冰的理智之外,人身上还有热乎乎的情感和意志,甚至有的时候热到烫手,热到炽烈。这些热乎乎的能力,运用得好,可以成为理智的有力帮手;但遗憾地是,很多时候它们起到的恰恰是反作用,也就是干扰理智的运行,所以人才会犯错。笛卡尔在第10 段说的只是犯错的一种情况,也就是意志总是躁动不安,所以有很多时候,理智也没看清楚,还没能力看清楚,意志就信马游缰地跳出去了。理智是谨慎的,是亦步亦趋的;但意志可是相当的不安分,随时准备跳跃和飞翔。

所以总结一下,在笛卡尔看来,犯错不是在人身上所发生的偶然的情况,也不是源自外部的什么力量,正相反,能犯错,想犯错,甚至不得不犯错,没办法不犯错,这些都是源自人的心灵内部的力量,是人的本性之一。概括一下从第一到第四沉思的思路,人是什么?人就是一个能思维但也同时会犯错的有限的精神存在。笛卡尔在第11段概括得非常准:“在我的理智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清楚性,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我的意志里边有一个强烈的倾向性。”

再简单地解说一下,理智就是心灵之中的法则(Laws),而意志就是心灵之中的力量(powers)。二者合在一起才是人的心灵,二者充分施展、协调配合,才能真正展现人的自由。所以一定要注意,好像英文里面一说意志就总是跟自由连在一起,比如“free will”;但其实在笛卡尔这里,甚至在整个近代哲学的理性传统里面,自由并非单纯是意志的力量,相反,是理智和意志的配合,是法则和力量的呼应。当然,在笛卡尔的文本之中还透露出另外一个要点,就是从理智上看,人跟上帝之间是天壤之别;但若从意志上看,人跟上帝那就几乎是匹敌的。这是不是说,人的意志是人的心灵之中最具有无限倾向的力量呢?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先想一想,我们下次再见。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姜宇辉

发表文章538篇 获得25个推荐 粉丝6675人

根茎浪游人,跨界思想者。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姜人生哲学到底

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姜宇辉的哲学专栏

963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1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