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4.3 王冠英:青铜器的世界(3)

作者:王冠英

08-20·阅读时长6分钟

205人看过

4.3 王冠英:青铜器的世界(3)

23.6MB
00:0017:09

同学们好,中国古代青铜器传世和出土数量都非常之大,国内的博物馆和一些考古单位所藏的青铜器的数量非常之多,其中著名的像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博物馆、宝鸡周秦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和云南博物馆都藏有相当数量的商周秦汉的青铜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也是馆藏青铜器数量非常多的博物院,其中著名的像毛公鼎,像散氏盘,都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19世纪至20世纪末,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列强入侵和其他的原因,中国文物因被抢掠而流失到国外的非常之多,其中青铜器占有相当的数量。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博物馆,像英国、法国、瑞典、德国、美国、日本、西班牙、丹麦这些国家的博物馆都藏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一些私人存藏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也不在少数。

近年来,我们国家政府和民间企业积极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赎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像我国文物部门经过艰苦的努力,购回的商代重器“子龙鼎”,就是其中的一例。“子龙鼎”通高1.03米,体型巨大,造型雄伟,纹饰精细,是目前已知商代最大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二十世纪初流失到日本,最近(2006年)回归祖国,我们认为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商·子龙鼎(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下边我们讲一讲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造技术。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制作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是以采矿技术和冶炼技术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铜矿蕴藏十分丰富,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还有其他的一些著作,都记载了当时我们国家有好多的出铜之山。《管子》记载当时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上有磁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另外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也记载当时的政府之中已经有管理矿山的官员,可见当时的采矿已经成了规模。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我们国家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湖北大冶铜绿山、湖南麻阳九曲湾、内蒙古赤峰林西、江西瑞昌铜陵、安徽南陵、铜陵等地发现了古代的采冶铜矿遗址。在这些遗址之中,规模最大的是大冶铜绿山采矿遗址,这个遗址南北长二公里,东西宽一公里,储存有丰富的高品位的孔雀石铜矿。经过考古发掘,这里发现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地下采矿区七处,发现了竖井矿井、斜井矿井和春秋时期的采掘工具。当时的采掘的铜矿石是就地冶炼成红铜的,在矿井的附近发现了十余座冶铜竖炉,其中春秋时期的冶铜竖炉高2.7米,呈腰鼓形,最大直径1.6米,是用红粘土、高岭土和石英砂等混合夯筑而成的矿炉。炉缸上都有排渣及出铜的金门和鼓风口,底部有通风沟。经过模拟实验,这样样式的冶炉可以连续加工生产,可以日产粗铜三百公斤,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少见的。

铜绿山古铜矿留下的35枚矿工足迹


炼出红铜之后,要根据所制的器物配比青铜合金。当时我们国家的合金配比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茅。《周礼·考工记》这本书里边记载的“金六齐(剂)”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配比方剂,它说:“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我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讲的,说铸造钟鼎的合金比例,铜占85.7%,锡占14.3%。铸造斧斤的合金比例,铜占83.4%,锡占16.66%。铸造戈戟的合金比例,铜占80%,锡占20%。铸造斧钺的合金比例,铜占75%,锡占25%。铸造刀镞的合金比例,铜占71%,锡占28%。铸造铜镜的合金比例,铜占66%,锡占33%。

“金六齐(剂)”的合金配比,经过研究,现代学者还有一定的不同的意见。不过通过对古代青铜器的金相分析,我们认为“金六齐(剂)”基本上是符合了我们国家古代青铜器制造的合金情况。像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礼器,平均含铜80.48%,含锡16.14%。湖北江陵出土的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剑,含铜80.3%,含锡18.8%。这些都与上述《考工记》载的“金六齐(剂)”大体相当,这说明从合金配比的理论上来看,我们国家古代的合金方剂是远远早于其他国家的,它充分反映出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当时发达的青铜器铸造水平。

掌握了合金配比之后,铸造青铜器的关键步骤是制范。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主要是用“范铸法”。制范就是根据要铸造的青铜器的样子,制作铸造青铜器的陶范。

制作陶范第一步是制模,制模就是用泥土制作一件跟要铸造的青铜器完全相同的模型。把花纹在模型上刻好,阴干之后,再用火烘烤,使其坚硬,这是制模。

制模之后的第二步是翻制外范,翻制外范是把夹有细沙和细碎植物茎杆的泥片连续按在泥模上,待泥片半干,按照器物的特点,用刀把泥片分割成几块取下,阴干,烘烤,使其坚硬,这就是外范。

第三步是做内范。制作内范一般是用泥模削减一定的厚度而成的,泥模削减的厚度就是要制作的青铜器的厚度。

这些工作做好之后,第四步是合范。合范就是把上述已经做好的内范和外范组合好,外面用绳索捆绑固定,包上厚泥,在上面留出浇口,就是浇铸青铜器熔液的孔道,还有冒口,就是排出范内空气的孔道。

这些做好之后就可以进行浇铸了。浇铸就是把已经熔化好的青铜合金溶液通过浇口注入范内,待铜液冷却凝固,拆下外范和内范,把铸好的青铜器进行打磨、修整,这样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最后完成了。

我们国家古代铸造青铜器的方法主要是范铸法。简单的器物都是一次成型,大概从商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又发明了“分铸法”,就是先铸好一些青铜器的附件,然后把这些附件置放在合范的相应部位,再进行浇铸,使器身和附件熔铸在一起,这就是分铸法。像上边我们讲过的著名的商代司母戊大鼎,就是先铸好两个鼎耳,然后把鼎耳嵌入鼎身范内再次浇铸,铸成一个完整的大鼎。分铸法使青铜铸造更加简易,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些附件复杂,形式繁复的青铜器,一次范铸不好解决,用分铸法则比较容易制作。像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壶身下面有两个伏卧的野兽承托,腹侧有四个野兽爬伏。顶盖周围有双层的莲瓣,莲瓣中间有一只引颈长鸣的仙鹤。这些野兽、仙鹤、莲瓣都是事先铸好,又安在器范上重新浇铸的。这种分铸法在当时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春秋·莲鹤方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除了分铸法,当时还发明了“焊接法”,将一些小的部件直接焊接在青铜器主体上。像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铜鼎的足和其他的一些附件就是用金属焊接法焊接而成。

东周时期铸作工艺又创造了“失蜡法”,又叫失蜡熔模工艺。失蜡法的操作方法是先在泥内范上涂上一层掺有松香和油脂的黄蜡,把这层黄蜡做成要铸造的青铜器的模型,根据需要在蜡上雕刻出精细复杂的花纹。之后把调好的泥浆一层一层地淋上去,做成泥质外范,并涂上耐火材料,使其硬化。铸造之前,把外范周围用厚泥包好,预留出浇铸口和出蜡口,然后加热烘烤,使内外范之间的黄蜡融化流出,形成型腔。最后由浇铸口注入青铜溶液,冷却凝固之后拆下外范内范,就出现了一件精美的青铜器。

由于黄蜡异于雕镂,可以制作出形象繁复、刻镂复杂的层雕、透雕,因此一些装饰繁复、花纹重叠的器物,一般都用失蜡法制造。像著名的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的青铜禁,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尊盘等,有些学者主张,这就是用失蜡法制造的。当然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最近有的学者提出异议,说上举这些青铜器繁复细致的透雕花纹实际上也是范铸的,是多个范铸的透雕部件焊接在一起组成的华丽纹饰,这种意见现在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


战国·曾侯乙尊盘(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除了上述的铸作工艺,东周的青铜铸作工艺还包括镶嵌绿松石、镶嵌红铜、错金银、鎏金以及錾刻花纹等。镶嵌红铜是指在青铜器的表面镶嵌红铜质地的花纹,像河南辉县琉璃阁战国墓出土的扁形壶就是这样制作的。错金银指在青铜器表面镶嵌金银质地的花纹或者文字,像传世的水器栾书缶等,就是用这种错金银的手段做成的。錾刻花纹指用非常锐利的锋刃在铸好的铜器表面刻画成细如发丝的画像和图案,像成都百花潭出土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就是用这种办法錾刻而成的。这些装饰工艺华丽时尚、五光十色,体现了当时高度发展的装饰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变化。

穿越时空的对话
与大师一起探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血脉和思想肌理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王冠英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大师课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地理到语言制度,古典“百科全书”

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