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不必读的百科全书

作者:薛巍

09-10·阅读时长2分钟

2246人看过

不必读的百科全书

7.75MB
00:0005:38

读书人应该都会对王云五这个人有所耳闻,《辞海》中说,王云五生于上海,字岫庐,曾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发明四角号码检索字法,创立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主编《万有文库》。刘铮在《西书东藏》中说,王云五是自学成才的典型、胡适的老师,他做过的最令人赞叹的事情是通读了《大英百科全书》:在18岁到21岁间,他买了30册《大英百科全书》,售价300元。他每月工资是24元,分三年付款,每个月要用半袋薪水去付书款,拿到书后,逐字逐句地阅读。不到三年就把30册读完了。后来他又读了德国的《布罗克豪斯社交百科辞典》。

王云五读的应该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第11版,它自1768年问世,到2012年一共出过15版,其中第11版最为著名,有1500多位有学问的人参与撰稿,许多文章都有一本书的篇幅。美国作家凯鲁亚克读的也是这一版。1960年,他买了一套,全价35美元,共29卷(还有一卷索引),3万页,足足6500万字。他在给金斯堡的信中说:“全是类似牛津、剑桥里读的学术文章,以至于我昨晚不断惊叹于那片散文之海,一直熬夜到凌晨5点……书里说蝙蝠是翼手目动物(Chiroptera),Chirop即希腊语的手,tera即希腊语中的翼,这些内容相当于一本配有图片和图表的完整技术说明小册子。有了它,你可以完整地研究涉及所有宗教的神学,或者世界上所有的部落、所有的动物学……所有的鸟类学、视光学、计步学、未来测量学,也就是说,全部的全部。我简直无法相信这部百科全书里的内容甚至比太平洋的海水还要多。”

王云五说,读百科全书并不是治学的好办法,因为读书不专,对每门学问只能得一大概。一般来说,百科全书是一种参考书,主要是供查阅的,不必从头到尾读。比如我看到《企鹅哲学史》中说:“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希腊文原始文本,是大约写于公元前330年的莎(suō)草纸,上面写有赫拉克利特等人的语录。”“莎草”的“莎”为什么不读成shā?我查了一下《辞海》:莎草科的植物有5400余种,广布于全球,中国有865种,各地皆产,熟知的有香附子、乌拉草。据说莎草纸的质感脆硬,无法折叠,老化速度快,容易被压碎,后来被羊皮纸取代。《约翰叔叔的厕所读物》一书中说:“在羊皮纸出现之前,欧洲人在树皮上写字。Book一词即源自bog,丹麦语中的桦树,丹麦人喜欢在桦树皮上写字。”

书虽然很珍贵,但刚问世时并不被看好。美国学者朱莉娅·安娜斯在《解读柏拉图》一书中说:“关于什么是知识,苏格拉底不愿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可以看出他熟谙其他哲人的著作)。”我觉得这个翻译也许有些问题,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哲人们都已经纷纷著书立说了吗?北京大学教授先刚在一篇文章中说,柏拉图对书写持批判态度,认为书写下来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它具有一成不变的面貌,固定的内容……古希腊人并不是没有文字,但他们不重视,而且除了一些日常生活事务(比如记账和记事)之外也不需要文字。在希腊的各个城邦,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坐下来阅读什么,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口头交谈获得一切信息。”所以苏格拉底了解其他哲学家的著作,大概主要也是听来的。

不过,《大英百科全书》网站上倒是有很多知识可以作为谈资,比如“为什么面包师的一打是13个?”(在中世纪的英国,如果面包分量不足会受到重罚);“为什么有那么多螃蟹不是螃蟹?”(螃蟹八条腿,帝王蟹只有六条长腿);“为什么狼会让道路变得更安全?”(吓跑了鹿)。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薛巍

发表文章58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927人

江湖人称“贝小戎”、“小贝”,读书万卷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