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福利 | 姜宇辉老师全新儿童哲学专栏上线!

作者:中读课代表

2020-05-27·阅读时长10分钟

13579人看过
本讲为《哲学启“萌”——让孩子受用一生的极简哲学课》发刊词。

福利 | 姜宇辉老师全新儿童哲学专栏上线!

21.9MB
00:0015:56

(点击图片,跳转至本课详情页了解更多信息

小朋友们,大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宇辉老师,从今天起,将要跟大家一起走过一段非常新鲜有趣的哲学旅程。在这个旅程之中,你会听到有趣的故事,学到基本的哲学道理,最终呢还希望能给你一点有用的人生启示。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这些目的,那这个节目也就算是功德圆满啦。

好,今天是发刊词,我的建议是主要由家长朋友们来收听,您来了解一下咱们这个节目的大致构想,儿童哲学的基本理念,然后最好能安排一下跟孩子一起收听,一起学习,甚至一起实践的基本计划。其实这个节目的想法,也是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听,然后配合课后的各种材料和活动,进一步加深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讲者和听众之间的沟通等等。

在这个发刊词里,我就首先做一点回顾和展望的工作,想围绕儿童哲学的三个关键问题展开,分别也就是What, Why和How:什么是儿童哲学?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哲学?如何学习儿童哲学,最终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与儿童对话》

作者:加雷斯·B·马修斯,译者: 陈鸿铭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先说第一个问题。儿童哲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那就是“Philosophy for Children”,简称“P4C”,这个词相信很多家长现在已经会经常听到了。这也说明儿童哲学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事情,相反,最近几年来,很多的小学中学乃至教育机构,都开始将“P4C”作为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作为国内这个领域的先行者之一,我自己对这个日趋火热的趋势是非常欣慰,非常兴奋的。我对P4C在中国的前景充满乐观。作为一个特定的哲学理念和教育理念,“P4C”一般最早都会追溯至美国的两位学者,马修斯(Gareth B. Matthews)和李普曼(Matthew Lipman)。他们写的书很多都已经译过来了,尤其是马修斯那本《与儿童对话》我自己一直强调推荐,以鲜活生动的故事和日常生活为入口,然后一步步带入哲学史的基本知识,这个方面没人比马修斯老师做得更好。但这两位大师的思想和实践毕竟比较早了,而且也只能大致代表“P4C”在美国的发展形态。今天的儿童哲学,不仅更多元,更丰富,而且也广泛吸取了从欧陆到英美,从西方到东方的广泛的哲学资源。所以我之前在三联的“智慧教育”(《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宇辉老师主讲【儿童哲学】单元)的精品课里面也提到,目前市面上的很多“P4C”的课程其实面儿是有些窄的,我自己也正好想借这个节目尽可能地向大家展现儿童哲学这个无限瑰丽和美妙的宏大世界。

这里首先就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了。“P4C”虽然是晚近才发明的一个时髦词语,但儿童和哲学之间的姻缘那真算得上是源远流长了。小朋友们在小学课本里面学过《两小儿辩日》,似乎已经有点哲学思辨的含义了,但你放眼东西方哲学的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儿童绝对是哲学舞台上一个重要的主角。很多朋友一听到“哲学”这个词,可能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拉斐尔的那幅名画,《雅典学院》。没错,那上面画出来的可都是西方哲学的发源地,也就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位位不朽的大师,最光芒万丈的当然是当中迎面阔步走来的那两位,也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面对如此宏伟的场景,我想每位观众都会心生赞叹。但你当然不会在这样的大制作上面看到哪一个孩子的身影。但看不到不等于不存在,不等于不重要。如果你仔细翻翻诸位哲学先贤的巨著,会发现孩子总是在里面经常出现的重要对话者。比较有名的比如柏拉图的《枚农篇》(Menon),在那里,哲学家苏格拉底,也就是柏拉图的老师,就循循善诱地引导着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子“回忆”起了一个看起来非常深奥的几何学证明。关于柏拉图,苏格拉底,这些哲学大师,我们会在后面的课程里面慢慢讲。今天您就不妨先和孩子聊聊《枚农篇》,然后尝试着回答这样一个很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学习?”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又到底应该怎么学习?

《雅典学院》拉斐尔

很多人都会觉得,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然后可以在上面“画最美的图画”。但苏格拉底老师就会告诉你,你这么想就有点过于简单了,而且尤其是太过低估了孩子心灵之中的巨大潜能。苏格拉底面前的那个小孩子枚农,一天学也没上过,一本教科书也没读过,但为什么就能明白深奥的科学原理呢?这只能证明一件事,那就是孩子们的心目之中已经蕴含着理解、思索和探索的能力,而真正的教育或学习不是把各种各样的知识从外面硬塞到儿童的脑子里面去,而是把这个原本就内在于他心灵里面的能力激发出来。激活你自己,发现你自己,这个才是真正的“学习”。借用苏格拉底老师的另外一句大家熟知的名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那正是“认识你自己”。所以教育绝不应该是“灌输”,而更应该是“启蒙”。灌输一开始假定了孩子的头脑是空的,需要放东西进去;“启蒙”则正相反,是一开始就肯定孩子的灵魂是充满的,是积极的,里面涌动着各种各样的创造的力量,有待你去激活,去展开,去照亮。我之前读过一本很深刻的书,是波兹曼写的《童年的消逝》,里面就问了一个很引人深思的问题:“童年到底是发现,还是发明?”如果你认为是“发现”,那就是说童年是一个现成的东西,就好像是大家都要经历的一个生命阶段,然后里面有各种规矩和规则,你的任务就是让孩子们一点点接受这些规矩和规则,顺利地从童年过渡到“成年”。但“发明”就不一样了。实际上,孩子不是从成年以后才有独立的人格,才开始真正意识到自我,才开始创造人生的种种不同规划。实际上,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开始有强烈的创造自己生命的冲动。只不过,很多时候,这些创造冲动都被我们这些大家忽视乃至压制了。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by Neil Postman

出版社: Vintage/Random House,1994.

所以现在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了,到底什么是儿童哲学呢?那就是真正去激发、激活儿童心灵中的思索潜能的方法和途径。我用的是“方法和途径”,其实更好地可以用“道路(way)”这个词来表示。儿童哲学,你不能仅仅把它当成是一门学问或学科,好像就是在孩子的小书包里面又塞进了一本新的教材,叫做《儿童哲学》。不完全是这样的。你当然可以把哲学当成知识来学,来灌输,但真正的哲学本应该是一条“道路”,是一场生命的历程,是一个活生生的运动。它应该是孩子发现自己的心路历程,而这个历程,其实也本应该是你和孩子之间的彼此的、相互的发现。这也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衷。我在三联另外还有一门面对大朋友们的哲学入门课,叫做“姜人生哲学到底”,在发刊词里面我就说,哲学的作用最终是为了连接人和人之间的心灵。这个意思放在这里也同样适用。为什么要听儿童哲学,学儿童哲学?就是为了有这么一个机会,你能和孩子一起走过五十集的心灵旅程,以哲学为契机为姻缘,更好地了解彼此,了解自我,了解世界,最终,拉近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所以我喜欢把我的儿童哲学比作《纪念碑谷》这个游戏,它真的就应该像是家长和孩子手牵手一起走过的心灵发现之旅。游戏也好,哲学也罢,其实只是个手段,只是当中的“道路”,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正是“认识你自己”。

其实我已经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了,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哲学。但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还有一个很现实的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身兼哲学老师和女儿的父亲这两个身份,让我对儿童哲学的教育有了比较深的体会。之前我们说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启蒙而非灌输,真正的童年应该是发明而非发现,但在座的很多家长都会立刻反驳我说:你这个简直是太理想主义了。没错,我也承认。事实上,我女儿今年小学二年级,我在辅导作业的时候就发现,她的课程很多很丰富,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道德,音乐等等,看上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了,但你说真的有一门课是以“启蒙”和“发明”为目的的呢?我看真没有。现在的教育是比我小时候人性化了很多,但似乎仍然没有改变“灌输”式教育这个难堪的局面。

那么,难道P4C的引入就能改变吗?我不报乐观的态度。今天的教育体制是所以是这个样子,大家都不满意,但短时间内是不会有根本性的变革的。这个问题我们当然没办法在这里谈。那么,到底又为什么要再多学习一门儿童哲学呢?给本来就压力重重的孩子们再增添一个负担呢?我的想法很简单直接。儿童哲学至少能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一个最直接的“效用”。那就是从“思维(intelligence)”的训练提升至“智慧(wisdom)”的熏陶,从钻研“小问题”到展望“大问题”。这个意思我在很多地方也都提到过。大家可能知道,我们今天熟悉的各门学问,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最早在古希腊都是归在“哲学”下面的。今天伴随着各门科学的独立和发展,哲学当然已经不可能再占据这个众学科的巅峰和顶点的位置。但至少说明,哲学从一开始就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完整而宏大的世界图景,它是综合性的,是贯通性的,它确实能够在看似分离的领域之间发现内在的关系。正是这个发现、思索“大问题”的眼光和能力对孩子们的学习是有很切实的帮助的。很多时候孩子们不喜欢学习,不是因为他/她觉得没兴趣没意思,而要么是因为他觉得学的东西跟他的生活没什么关系,要么是因为他看不出学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之间到底有啥关系。你今天学一个奥数,明天学一个钢琴,后天再学一个围棋,等等等等,但学的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碎片的,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瓜分”孩子的时间而已。所以,“全面”发展是好的,是对的,但“分裂”式的全面发展就有很大问题了。所以,有没有一根主线能够把孩子们的这些零碎的知识穿在一起,不断形成他比较完整贯通的思索方式和能力,进而将知识的学习和人生的成长连贯再一起,我想,这个才是P4C的真正目的。

说到这里,有人会觉得我在自卖自夸了,哲学哪儿有那么大的作用啊?社会上不是经常有人说“哲学无用论”吗?确实,有很多孩子根本没学过任何哲学,也不妨碍他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但当我去考察那些成功的案例的时候,往往就发现,一开始那个孩子确实是在一个比较“窄”的专业轨道上面不断发展的,但到了一定的时候,他的人生就会发生一种质变和飞跃,而这个转变的关键契机往往就是能够从“窄”的小问题一下子跳向那些更为开阔的“大问题”。他会发现他能贯通了,他能理解更多的现象,能聆听更多的想法,一句话,也就是能在这个世界上营造出越来越广阔的心灵的连接。在这背后起作用的,往往正是哲学的思索能力。所以即便没有用明确的哲学的术语或命题表达出来,但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绝对不是专业性的,而恰恰是一种更为开阔的智慧。所以,哲学的智慧总是能让人看到更大的世界,理解更多的心灵,提升更高的境界,我想,对于每一个成功或走向成功的人来说,这些都应该是必备的素质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从小就跟孩子一起获得一点哲学智慧的熏陶呢?

好,大道理说得差不多了,小朋友们可以课间休息了,大家起来活动一下,吃点零食吧。但家长朋友们还请先留一下,我们最后介绍一下这门课的基本构想。很多内容在宣传文案里面已经有了,这里就简单概括三点。首先,咱们这个课的基本风格是文艺加知识,每次课都是以一个故事,一部动漫,甚至是孩子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为引线,然后慢慢引入哲学史上的一位大哲学家的著名命题。在节目之中,也会简要交待哲学家的生平,但重点还是要把这个“道理”原原本本地讲清楚。这个可能也是这个节目跟市面上很多儿童哲学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目前市面上儿童哲学的出版物和培训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一类太“深”,也就是太过偏重于哲学史的背景,比如法国的那套《思维的魅力》,每一本书的主题都很棒,但上来就列出一大串哲学家的名字,也很容易让入门的孩子们望而却步。另一类则太“浅”,基本上还是以故事为主导,虽然文字和形象非常鲜活生动,但孩子最后也只是读了另外一篇故事而已,没有拿到实实在在的哲学史的“知识点”。比如贾德的那套为儿童写的“哲学小说”。我当然不是说有足够的能力在这两极之间实现平衡,但兼顾感悟和思想,确实是我在这个节目,乃至之后的节目之中所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境界。

▲小苏(左)和小枚农(右)

by 赵孟仲(里昂高等师范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双哲学博士,业余酷爱插画艺术)

其次,咱们这个课是由浅入深的,采取一种“纪念碑谷”式的进阶设计。从“自我”到“社会”(他人)再到“世界”,问题是越来越大,难度也会越来越高。这既是为了有效提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为了突出智慧作为“道路”这个中心思想。

最后,这个节目非常注重沟通和交流。节目的内容当然是主干,但拓展出去的各种分支环节同样是关键所在。我们会利用留言板,读者群,读书会等各种灵活的形式尽可能给大家创造多样而丰富的对话沟通的平台。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话来作结:哲学有什么用?对于孩子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帮助?那就是让他们/她们了解世界的道理,洞察自我的真谛,这个“用”或许不是直接当下的,但就像是阳光雨露,就像是施肥培土,它在潜移默化之间给孩子的生命带来另一种“深度”和“色彩”。

哲学启蒙人生,智慧照见自我

欢迎转发分享,同路爱智之旅

文章作者

中读课代表

发表文章272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3681人

中读发布课程书单、彩蛋、更新通知等信息的官方账号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学会幸福

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