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冬婷
2017-09-27·阅读时长2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1631个字,产生36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主笔/贾冬婷 实习记者/李南希
“我们的孩子还在上补习班,芬兰人却决定颠覆学校教育,废除分科教学。”——去年11月,这则新闻被疯狂传播。芬兰教育委员会很快澄清,芬兰确实于2016年8月开始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并未废除分科教学,确切地说,他们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跨学科学习”上。
坦佩雷大学中芬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蔡瑜琢教授告诉我,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芬兰每十年就会进行一次国家课程改革。这一次的改革纲领2014年就由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了,经过两年的论证,去年开始正式实施。可以说,每一次的改革都是颠覆性的,因为面对的是未来的十年。
未来会怎么样?蔡瑜琢认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重挑战——气候变化、全球经济波动、人口老龄化、现代科技相关风险、流行病和大规模移民,需要生活方式的变革和全新的行动主义。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急速发展,已经预示了未来人才的结构性变化,甚至一半以上的职业都将不复存在了。既然未来变化不可预知,那么就要去培养一种应对变化的能力。
蔡瑜琢说,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培养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的人才,因此要最大程度地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度,以及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其中一个改革重点,就是促进“横贯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向传统学科教学的渗入。
所谓横贯能力,是指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所需要的通用能力。新课程描述了七种横贯能力,分别为: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文化识读、互动与表达能力;自我照顾、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多元识读;数字化能力;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未来负责的能力。任哈佛教育学院客座教授的芬兰教育专家帕思·萨尔伯格(Pasi Sahlberg)说,横贯能力看上去抽象,其实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态度、知识和技能。
与横贯能力培养相关的一大教学改革就是“现象教学”。蔡瑜琢说,新课程中仍以分科课程为主,还是会继续教授数学、历史、艺术、音乐和其他课程,因为这是横贯能力的源头。不同的是,改革后会将横贯能力渗透进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而且各学校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跨学科学习模块,即基于某种现象的教学,如芬兰独立100年、移民问题,或是学校附近新开通的地铁,在其中涵盖语言、地理、科学等多学科。
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背景是,芬兰最近一次的PISA成绩已经有所下滑。但显然,芬兰教育委员会并没有针对这一局面来实施改革,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不会立竿见影的跨学科学习和现象教学上。
“PISA的排名或许会下降,但那有什么关系呢?PISA就好比量血压,让我们可以不时检查一下自己的走向,但它不是永久性的关注焦点。影响教育决策的关键因素是年轻人应对未来的能力。”帕思·萨尔伯格表示。
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仍是对芬兰一贯秉承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强化,即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社群,让每个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发展个人学习地图。这一理念看似简单,甚至原始,让人想起美国教育理论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上世纪初期推崇的“儿童中心”理论。当其他国家在竞争、排名、教师责任薪金制度的路上越走越窄时,芬兰教育的简单思维继续提供着另一种选择。
平等与包容:在同一个课堂中
在明亮、温暖、葱翠的夏日森林里穿行了十几分钟,地处赫尔辛基卫星城埃斯波的凯塔学校(Kaitaa School)才在林中若隐若现。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在森林里,因为森林无处不在啊。”校长里特瓦·麦克森(Ritva Mickelsson)笑着说,很多老师会随时把课堂设在户外,比如环境课、地理课、艺术课,自然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它叫珊妮(Cenny)。”女校长爱抚着与她形影不离的白色萨摩耶。这狗也显然不怕生人,热情地蹭上来。麦克森校长告诉我们,珊妮不仅是她一个人的狗,它还是整个学校的“校狗”。四年前,珊妮跟着她来到凯塔学校,很多人都疑惑:“狗怎么也来了?”渐渐地学校里每个人都熟悉珊妮了,平时麦克森校长去哪儿,狗就跟去哪儿,每进到一间教室,孩子们就都笑了,好心情会伴随他们一天。今年春天开始麦克森暂时离开校长职位一年去攻读博士学位,珊妮也跟着走了,大家还很不习惯,于是又找来了另一条校狗阿斯卡。
有狗在会发生什么?麦克森校长告诉我们,有些孩子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了显得有面子,见了她说话也硬梆梆的,但是当她带了珊妮同去,他们就变得柔软了。有一次一个男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要离开课堂出去,这是一个借口,但她说没关系,请你顺便带珊妮去小便,他回来就平静了,叫珊妮“我亲爱的公主”。另外,狗也会让孩子们更有同情心。有一次,麦克森校长带珊妮去另一所学校辅助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任课老师冲着珊妮说:“坐下。”那个孩子不高兴了:“老师,你不能对狗那么粗鲁,她会感到难过的。”麦克森校长说:“这不是很神奇吗?”
里特瓦·麦克森最初是一个特殊教育教师,她班上的学生一个存在行为问题,11个有学习障碍,还有几个有自闭症。她在1998年将动物引入特殊教育教学中,发现效果特别显著。除了能安抚情绪,沟通情感,还可以辅助阅读。“日本的一项研究曾论证过这点,他们比较了三组学龄前儿童,第一组里有一只真正的狗,第二组有只机器狗,第三组没有狗。结果,与真正的狗在一起的小组阅读速度最快,其次是机器狗那组,没有狗的那组进度最慢。”麦克森校长说,他们也尝试在阅读障碍学生读书时让狗陪伴。“有狗在旁边听,孩子们会有一种满足感,因为他们是掌控局面的人,还要学习移情与互动。当他们朗读给狗听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其实还读得挺好呢。”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23个推荐 粉丝134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