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6.3 饮食 | 你的饥饿是真实的吗?

作者:张婍

2018-08-30·阅读时长9分钟

43889人看过

你的饥饿是真实的吗?

19.2MB
00:0020:57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三联幸福课,我是张婍。这一讲的关键词是:美食疗愈。这一讲的第一节,我们要聊聊人与食物的关系:你的饥饿是真实的吗

我的工作和饮食息息相关,因为我是专门做饮食心理学研究的老师。我是大学的老师,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和饮食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比如说我自己特别喜欢品尝各种各样的美食,而且也喜欢在厨房里做出自己喜爱的食物。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当一个人在厨房里把一些食材变成一道菜的时候,这个过程具有一种很好的疗愈作用。而且如果我们仔细留意一下,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食物能和我们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包含了与我们的记忆、情绪和自我的关系,还有与整个外在世界的关系。

在我的咨询工作中,会发现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有一些来访者会提到自己的饮食观念和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会有很紧密的关联;有一些来访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病理化的症状,比如说暴饮暴食或者是厌食。可见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人际交往状态与他的饮食行为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吃东西的过程来看到他是一个怎么样的生活状态

-----

饮食文化和心理

-----

当我们讲到饮食的时候,其实我们会发现饮食文化和心理的关系也是非常紧密,正所谓“食色性也”。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当我们把“食物”这个名称转化为“美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食物被赋予了一种更为丰富的内涵。这种内涵里面包含了我们的文化特征,包含了我们的社会关系,也包含了我们的心理状态,甚至它可以作为一种象征的原型。而我们对食物的渴望和我们对消费的渴望是一样的,会有一种永远不满足的倾向

中国文化可能是世界上最热衷于美食的文化之一了,在我们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让食物的重要性得以体现。比如对于上层阶层来讲,对美食的兴趣和了解,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标志。因为在饮食的过程中,它不仅仅体现了这个人味觉的敏感度,也体现了他的审美趣味

我们会发现食物满足的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且跟我们的心理状态有着深层次的关联。比方说,食物与体重以及身材方面的信念,这让我们认为饮食行为习惯和自我形象,甚至于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紧密相关。我们称之为美味的食物,其实它为我们内心某些方面的缺失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所以我们发现食物不仅仅能够滋养我们的身体,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够让我们以一种更加细致、更与这个世界产生关联的方式,去觉察我们自己

食物和情绪也有非常紧密的关联。日本作家有川真由美在《整理情绪的力量》这本书里,提到了老年痴呆症专科医院工作的临床医生曾经说的一个案例,案例中一直重复的一句话就是:“那家伙不分给我包子吃。”这句话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让我们看到食物所引起的怨恨是非常可怕的,它甚至可以让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一直记得那个场景。而且很多关于情绪化饮食的例子以及食物和情绪有关联的相关研究都表明了这一点。

另外,我们发现某些特定的食物与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以及自我意识紧密相关。比如说,我们会对一些食物产生某些联想:有些人认为蛋糕是甜蜜和幸福的;汤,富有营养且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而这些都会成为慰藉我们情绪的重要食物,甚至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情绪慰藉食物”,因为有些人会认为这些食物和他们的个性产生了共鸣。另外我们还发现有些餐厅的名字中也透露出与我们的家乡、父母还有童年记忆有关的线索。至于“什么样的人吃什么样的食物”,比如我们会认为素食主义者性情比较温和、热爱和平、更具有道德感或者更崇高纯洁,当然这都是我们的一种观念、一种联想。

我之前和一家公司合作过一个关于面包与性格特征的项目。我们发现,对于不同款式的面包,大家会给它关联上不同的卡通人物形象,或者说跟一些性格特点进行了拟人化的关联。比方说对于用黑麦这种天然食材做成的面包,我们可能会把它和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关联;如果是用水果、果干制成的面包,我们会认为它具有一些年轻女孩的特征。在《悦食悦己》这本书中,我们看到当我们建立了一种良好的饮食关系,改善的不仅仅是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我们怎么样去对待食物,而且我们与周围人和事物的关系也都将得到提升。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能好好吃东西时,他可能也会更容易去原谅自己,或者说他能更容易与周围人建立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

有研究者专门做了关于饮食选择这方面的研究。比如说他们发现我们的饮食选择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不同的人生阶段饮食理念性别年龄金钱和教育宗教以及周围环境等。还有我们个人的价值判断,比方说我们对于食物的感受力?我们如何去判定食物的价格?或者我们获取不同类型食物的便利性?我们如何去重视食物的品质,是否健康和营养?还有一些跟生物有关的策略,等等,有很多很多种因素会影响我们最后做出的饮食选择。这个模型非常的复杂。那简单来讲,我们不妨可以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比如说吃东西的节奏。在我的接收到的案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吃饭的频率和他的生活工作节奏有很深的联系

- 如果一个人工作节奏、生活节奏很快,那他吃东西的频率往往也比较,而且这样的人很容易受到比如像肥胖问题的困扰;

- 喜欢吃一些清淡口味的人,这样的人他的成就动机比较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比较高的,相对来说会比较自律;

- 爱吃辛辣食物的人,其实“辣”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经常想吃一些辣的东西,那说明我们可能在情绪上会有一种无聊或平淡的感觉,我们希望能够追求一些不一样的刺激;

- 如果一个人在饮食方面比较挑剔,有很多要求,这样的人往往在他生活的其他方面也会有一些很细致、很独特的要求,希望能够面面俱到,或者说在某些方面能做到极致。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反观自己平日的饮食习惯,就可以从我们“吃什么,以及如何吃”中获得很多与自己有关的线索。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刚才讲了那么多内容,实际上我们会发现食物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营养价值,还给我们提供了心理价值。食物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指示剂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另外,不管是我们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还是在享用美食的过程中,都对我们有心理疗愈的作用,我们在后面的内容中会和大家具体聊一聊:如何发挥食物的疗愈作用。

-----

化解现代人饮食的

“爱与恨”

-----

在现代社会,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可以用“又爱又恨”这四个字来表达。我们与食物的关系非常纠结,一方面美食是天然的奖励物,但由于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它不仅充分地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而且越来越多地发挥着食物对我们的诱惑作用,食物变得简单易得。如果我们去街上走一圈,就会发现到处都是跟食物有关的广告或店面;我们到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大多数广告都是跟食物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有太多太多和食物相关的线索。

在这种诱惑之下,我们不知不觉地就会摄入过多的热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我没吃多少东西,但就已经变得过度肥胖了;或者我们经常会发现周围人的话题是:唉呀我今天又胖了,我需要减肥了,甚至是说干脆吃饱了再减吧。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和食物有关的疾病也找上了我们,比如,肥胖、心脏病、糖尿病。一方面,我们很享受这种美食盛宴,甚至可以说是沉迷其中;另外一方面,美食又变成了一个令我们非常头疼的问题。如何跟美食更好的相处,已经变成了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近几年,西方也兴起了一股关注人与食物关系的新潮流。大家可能听过一些概念,比如轻断食慢食运动生酮饮食。以及,我们开始去关注不同的营养元素如何影响人的精神健康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我们怎么吃”的话题也随之兴起,我们希望自己摆脱瞎吃,也就是被环境推动着去吃东西,而不去关注自己真正想吃什么。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吃什么,怎么吃以及怎么通过“吃”来去观察到自己的心理状态

-----

感受真实的饥饿

-----

我们发现,每个人对于饮食的态度是很矛盾的,因此那我们需要去理清和食物之间的关系。如果你也掉进了瞎吃的陷阱,不妨来一起和我来区分一下两种饥饿状态。饥饿状态的区分是非常重要的,有两种饥饿状态,一种叫做“生理性饥饿”,一种叫做“情绪性饥饿”。我们对它们进行如下区分:

- 生理性饥饿:是由我们的胃部产生的,它是一种逐渐产生的过程,与时间维度是有关。也就是说时间越久,我们会觉得越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食物是没有特定偏好的,只是因为饿了想吃东西。这种感觉是在我们的肠胃里的感觉,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是一种出于我们身体的需要。而且在“生理性饥饿”的状态下,我们是有意识的地去选择吃东西,这种意识表现为:我想吃的时候吃,不想吃的时候、吃饱了的时候我们就能停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认为吃东西是很必要的,吃完之后我们可以获得满足,这是生理饥饿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

- 情绪性饥饿:或者叫“情绪饥饿”。它是突然之间产生的,跟时间维度没有关系。可能我刚刚吃完一顿饭,但也会有一种饥饿感。比如说我刚吃完饭,就看到在卖冰激凌,我就想:我还可以再吃一点冰激凌。但这个时候其实你已经饱了。另外一个特点,是对特定食物的偏好,我可能是想吃某一个牌子的某一种口味的冰激凌,而且这种感觉不是在肠胃中产生的感觉,而是在头脑中产生的。我甚至在头脑中会想象这个冰激凌的味道以及吃到它的这种感觉;而且这种饥饿感是非常紧急的,我希望能够立马得到满足,和我们的情绪也会有非常紧密的关联。

我们的情绪可能是一种无聊的情绪,可能是一种愤怒的情绪,也可能是一种焦虑的情绪。在吃的过程中,比如说,我想吃那款冰淇淋,我也买到了,但是在吃的过程中是毫无意识的。所谓的无意识,就是说我吃够了之后,并不觉得够,即便是我的肠胃已经饱了,但我完全不想停止。而且更糟糕的是,当我吃完之后,我会觉得很不舒服,会觉得很内疚,心里的体验并不好。这种不好的体验其实就是因为你本身已经很饱了,再吃也不会给你带来一种满足感

可见,觉察自己真正的饥饿感和饱足感,与我们身体和心理层面的满足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区分这两种饥饿感,我们很有可能就会变成食物的奴隶。就像我刚才提到,我们对于食物是又爱又恨的,它虽然是一种天然的奖励物,但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读懂食物的语言,可能就会陷入现代美食的陷阱中而无法自拔

在这个部分里面,我们其实谈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 第一个部分:是关于食物的重要性。食物它既有文化的含义,又有心理层面的价值,它很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非常丰富的与自我以及自我心理状态有关的讯息;

- 第二个部分:就是我们提到在现代社会中,周围的环境给了我们设置了很大的食物有关的陷阱,虽然食物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它能给我们提供营养,能够提供心理上的疗愈和满足,但我们同样也会陷入一种非常挣扎的状态,就是那种对食物又爱又恨的状态。

- 第三个部分:在这个关系里面最重要的是去感受我们的身体,我们需要去感受到我们真正的饥饿感和饱足感,去判断哪些饥饿是真正的生理的饥饿,而哪些饥饿是我们的情绪饥饿。

听到这儿,您可能对“人与食物的复杂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一节我们来聊一聊:什么是“正念”正念饮食又如何实践呢?谢谢。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张婍

发表文章0篇 获得30个推荐 粉丝129人

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学会幸福

人生的10个基本问题

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3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