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九成宫醴泉铭》:开启唐楷之法度

作者:吴丽玮

10-08·阅读时长8分钟

3753人看过
欧阳询作为唐朝开国后的第一批杰出书法家之一,他将北碑南帖的融合面貌带入了唐朝,由于技术的纯熟与作品的极致完美,他也成为书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唐代楷书的奠基人。

《九成宫醴泉铭》:开启唐楷之法度

14.7MB
00:0016:01
《九成宫醴泉铭》原碑仍矗立于陕西麟游县天台寺遗址上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上、下图:缓山 摄)

争议中的欧体

从现代眼光来看,把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作为学习楷书的主要范本,是有争议的。“晚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里,第十二章叫‘卑唐’,他说‘若从唐人入手,则终身浅薄,无复有窥见古人之日’。康氏论断影响深远,导致近代以来学术界对唐代书法整体上评价不高。以《九成宫醴泉铭》为代表的欧阳询楷书,在明清是作为馆阁体的来源之一,尤其近百年来又被总结成各种僵滞的法度、程式,遂使得学习者难以真正借此进入更高的艺术境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衣雪峰向本刊分析道。

但回到欧阳询所在的历史时期,他的作品无疑曾占据不可撼动的经典地位。衣雪峰说道:“欧阳询生于南朝陈557年,经历陈、隋、唐三朝,他的作品因此具有承上启下之功,或者说融合南北之功。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刻石书风偏多方峻、古朴,南朝的士大夫书风偏多流丽、清朗。欧阳询的楷书逐渐消化了二者,一半是北朝刻石楷书的余威,例如《张猛龙碑》,一半是南朝士大夫楷书的新潮,例如王羲之、王献之的小楷。这实际上就为后来褚遂良的楷书趋向平正婉丽,以及盛唐的颜真卿的楷书趋向宽博雄浑,铺平了道路。”

在《九成宫醴泉铭》之前,最体现欧阳询书风来路的是他的隶书《房彦谦碑》,“笔画的起笔处常常是夸张的方笔。即是元朝吾丘衍所谓‘折刀头’。”衣雪峰说道。魏晋时期的隶书风格在东汉圆润蚕头、平和燕尾的基础上出现了更为夸张的风格,起笔和收尾都变得非常方,就像刀片折断了一样。“今天看来,折刀头风格,实际上是一种程式化的隶书风格,最早可以曹魏时期的《受禅表》为代表。这种程式化的风格,尤其在北朝的刻石上多见延续。而《房彦谦碑》的风格,正与北朝相近。”而在他的楷书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中,更多体现的是近代书学家定义的“南帖”风格。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总结魏碑结体特征时,提出了平画宽结和斜画紧结两种结体类型。平画宽结用笔平直,结体宽博,在北朝墓志、摩崖石刻等楷书中有鲜明的体现。而斜画紧结尤指横画的用笔倾斜角度较大,由此使得字的结体紧凑。“欧阳询在《九成宫醴泉铭》里的楷书中宫收紧,寒俭险绝,表现出了明显的‘斜画紧结’的特征,保留了‘二王’自魏晋以来结字略往左倾斜的法度。”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杜浩向本刊分析道。

写于唐贞观年间的《九成宫醴泉铭》如今已历经1390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仍屹立于陕西麟游县的天台寺遗址。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复隋文帝杨坚在麟游县建成的仁寿宫,并改名九成宫,由魏徵撰写《九成宫醴泉铭》,记述九成宫的来历和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溢”的谏诤之言。

该文诏令欧阳询书丹。“联想到贞观初欧阳询以一受贬闲员、李建成集团中人,仍能受到朝廷的重视,偕虞世南赴弘文馆教示楷书……这虽出当时政治之宽松,也完全与其书法及之声名有关。”唐代书法史研究者朱关田在《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评价道。欧阳询生于南朝望族,其父因谋反罪被杀,他被父友尚书令江总藏匿收养而活了下来。他在隋文帝灭陈后步入了仕途,又因跟李渊交厚,在唐之后担任过五品给事中这样职位较高的门下省常务长官,而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之后,从属于李建成太子集团的欧阳询逐渐边缘化,成了闲散无事的文儒老臣。“皇帝让他写《九成宫醴泉铭》石碑,对他来说这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一定是毕恭毕敬、小心翼翼地去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向本刊分析道,“欧阳询写这方碑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他早已在技法上做好了准备,这件作品里是一个完满呈现。”

西安碑林博物馆内,《九成宫醴泉铭》碑亭(缓山 摄)

明代杨士奇道:“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九成宫醴泉铭》首先是唐楷“尚法”的典范。传世所谓欧阳询所著《三十六法》,实则是世人从他的楷书中总结出的“排叠”“避就”“顶戴”“穿插”“相背”等等结构之法。“《九成宫醴泉铭》堪称精密,如果一个字有三横,它的三横之间的距离相等,可以用尺子去量。”邱振中说。与同为“初唐四大家”的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相比,欧阳询在楷书结体上表现出了卓著的稳定性。“比如说薛稷,他写不同的帖,字的形态会不一样。而欧阳询流传的字帖有好几种,他始终保持了结体的稳定性,是一种上下‘四六分割’的完美的结体比例。”杜浩向本刊分析道。

而从欧阳询的笔画上看,清代书家王文治在《快雨堂题跋》中所言“欧阳书,以险绝为平,以奇极为正”可以说是书法界对欧阳询的一种普遍性评价。“若草里蛇惊,云间电发。又如金刚瞋目,力士挥拳”又是他书法里“险绝”之势的一种形象表达。比如相传为欧阳询所著《八诀》中,他的笔画被比喻成自然百态:点“如高峰之坠石”;卧勾“似长空之初月”;横“若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撇“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捺“一波常三过笔”……他的笔画之险,在结构与重心上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样貌,比如一个“饮”字,左边很平正,但右边“欠”字的撇和捺即将倾倒,全靠左半边的承托来形成稳定的结构,对此,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钟明善曾分析道,《九成宫醴泉铭》中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互让,左右互就,“穿插呼应精细而微。欧书严谨处在此,险劲处也在此”。

明代赵崡在《石墨镌华》中将《九成宫醴泉铭》评为“正书第一”。清代欧阳辅《集古求真》曰:“此碑最为世重,历代评者,俱称为楷法第一,故椎拓无虚日,而石渐剥落,今石虽存,字似魂影!”欧阳询流传有几部楷书作品,在《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和《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简称《化度寺碑》)等中,《化度寺碑》是公认能与《九成宫醴泉铭》比肩的一部,但因为它的字形小于其他中楷碑刻,因此不像《九成宫醴泉铭》更适合作为楷书初学者临摹所用,所以它在历史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稍逊于后者。

唐楷在书法史中的地位

欧阳询算得上是唐朝开国以来第一个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在唐初影响很大,《旧唐书》记载:“询……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高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高祖叹曰:‘不意询之书名,远播夷狄,彼观其迹,固谓其形魁梧耶!’”作为唐代楷书发展的开启者,欧阳询的贡献也曾被启功所盛赞:“直到唐初欧阳询九成宫碑等,才真正得到统一。也可以说真书的体势姿态,到了唐初,才算具足完成。”

随着时代对字体发展的要求,在结构和点画方面均更加简化、快捷的楷书逐渐从隶书经章草发展而来,在结构上,楷书笔画更为减省,在点画上,屈曲的线条趋于平直。经过几个世纪的孕育和发展,楷书在唐代迎来了全盛时期。“唐人法度森严,这其中有字体演变的因素起作用。由于魏晋时期字体,尤其是楷书尚处于演变初期,在后人看来仍然是朴拙的。而唐代楷书已经定型,此时的法度成为最终版本,对后人来说它成了不可逾越的典范。因此,后人对此既爱又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院长陈忠康在《穷源竟流:唐代书法的再认识》一文中写道,“有人谴责唐代法度太严谨了,其实不尽然。纵观唐代书法,好的作品法度虽达到了十分,其性情也达到了八九分,只不过我们有时没看出来。”

陈忠康认为,只有到了唐代,楷书开始建立了许多风格样式,这时才可以找到固定的语言去加以形容。他认为唐楷至少可以划分出六种书派:虞世南和《孔子庙堂碑》,内敛含蓄,藏而不露;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骨骼张扬险劲”,常拿来与虞世南作对比;褚遂良和《雁塔圣教序》,“字体段非常优美”;颜真卿和《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自书告身帖》则是“中正宽博”;柳公权和《神策军碑》《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骨骼耸立,劲拔耿直”;以及徐浩与李邕和他们的《不空和尚碑》《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气度更加平稳,以敦厚肥美为主”。

上海博物馆馆藏《九成宫醴泉铭》拓本(视觉中国 供图)

尽管一进入宋代,一些书法家们即开启了对于唐楷的批判,如米芾所言唐代几大著名书法家“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岂能垂世”,但随着字体演变结束,楷书从唐代开始成为汉字书写的基础字体,无论是它的点画风格和笔法特征,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隶书与草书中,只是偶尔出现提按,绞转与折笔是占主导地位的笔法。频繁的使转是隶书用笔特征之所在,它也有利于草书的连写,但不是能适应点画简洁的楷书的要求。”《邱振中书法论集: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一书分析道,绞转是一种均匀、连续的行笔方式,对于楷书这种“用笔的重心移至笔画端部及折点,适应方折分明的结构”的字体来说并不适用。相比之下,提按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在端部及折点这样的夸张处按下,然后上提,“既能使点画更为醒目,也能弥补因绞转减少,笔画平直所带来的审美的损失”。

邱振中认为,唐代楷书发展的过程就是提按这种笔法逐渐成熟稳定的过程。唐代有与欧阳询继承“二王”书风的“斜画紧结”方式不同的另一座楷书的高峰,即是“平画宽结”的代表颜真卿。邱振中分析他的楷书笔法的特点,“极度强调端部与折点,提按因此处于前所未有的引人注目的地位……颜真卿由此成为唐代楷书的集大成者,成为楷书笔法的总结者”。

唐代楷书森严的法度、规范的笔法和端庄的结体,使它代替了其他书体,成为后代理想的书法范本。唐楷所提倡的提按以及与提按配合的留驻、端部与折点的夸张,也迅速渗入其他书体的笔法中。“唐楷的重要性更在于,它将行书划分为唐以前的行书和唐以后的行书。”邱振中向本刊记者分析道,“行书是后世使用最多的字体,从以前绞转为主的‘晋人笔法’,到南北朝时期,行书明显受到提按笔法的影响,直至唐中期奠定了唐代楷书的规范,自南宋至元明各朝代,行书的笔法一直沿着提按为主导的方向发展。”

由绞转变为提按,由书写时自始至终的变化,变为以端部与折点为重点的变化,是一种简化,但从审美的要求上来说,这又是非常不利的。“平动、绞转和提按已经把笔毫锥体所有可能的运动包括在内了。”邱振中分析道,平动是在纸面上两个互相垂直方向的运动,提按是垂直于纸面方向的运动,而绞转则可以看成是绕着垂直于纸面方向的旋转运动。“如果说笔法空间运动形式对字体发展具有制约作用的话,笔法空间运动形式的终结便意味着字体发展的终结。”

楷书之后再无新的字体出现,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不得不令人遗憾。

文章作者

吴丽玮

发表文章10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60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